艺术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艺术新闻

《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写真集》国博首发


日期:2012-06-12    来源:本站

 

 

《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画集首发式现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物画家李延声先生,历经艰辛,遍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位,再次以毛笔直接面对真人写像,终成《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于近日结集出版,被赞誉为“史来第一本以绘像方式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

  6月12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首发式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

  这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暨《非遗法》实施一周年的重要组成活动之一。也是几年前出版的《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的姊妹篇,尽显中国画毛笔写真的独特艺术魅力,也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令人瞩目的并蒂奇葩。

  “笔墨当为时代立传”。李延声先生年近七十,辗转于田野山川之间,不辞艰险亲赴汶川,满怀弘扬民族文化之深情,艰难寻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取得了大量最直接、最生动的人物资料。又从中遴选108位各具特色、更有代表意义的传承人,面对面直接以毛笔为其写真画像,并以清新文笔的短文记述传承人的特点及技艺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并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方面。被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称之为“有史以来画家笔下第一本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册”。

  “人物画贵在传神”。李延声先生以毛笔直接面对真人写像,放笔直取,以写意线描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形象把握准确、生动,用一幅幅神采奕奕的非遗传承人画像记录了为百姓喜闻乐见、尊崇热爱的传统文化生活主角与精英,将中国画线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传承人的生命意义与智慧之美。被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赞誉为“堪称慧眼别具、匠心独运”。

  更为难得的是,李延声先生在为传承人画像后,都请他们一一题写其技艺特色或人生感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与此同时,他也以清新的文笔,简洁的文字,如实地记录下他与非遗传承人交往的动人故事,平淡充实,真挚动人。而在《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编辑期间,书中所画传承人中也有因病离世者。因此,此书出版不仅是对已故传承人的追忆怀念,也应当成为呼唤更多人关心非遗文化,关心非遗传承人,促进非遗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这也因此被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为之题词:“神工绝技真国宝,妙手丹青写传人。”而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则称赞道:“艺高胆大绘传人,炉火纯青极传神。”

BTV主持人刘畅主持首发式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发言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发言

 

著名美术理论家、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发言

 

京剧非遗传承人李维康发言并现场即兴表演《四郎探母》唱段:艳阳天 春光好……

 

著名国画家李延声发言

 

著名国画家李延声向国家图书馆赠书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向著名画家李延声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著名国画家李延声向国家博物馆捐赠图书

 

(左起)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京剧非遗传承人李维康,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现场观看非遗作品。

 

白纸坊太狮传承人王建文画像

白纸坊太狮传承人王建文在首发式现场

 

京西太平鼓传承人高洪伟在首发式现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福喜画像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福喜来到首发现场

 

 

针灸传承人贺普仁在首发式现场

 

  “立者,树碑立传也”,冯骥才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认为,“非遗的传承人是活着的遗产、历史与活化石,这些活跃在田野山川之间杰出的民间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说书人、雕工塑手,都是智慧超群,才艺在身,为人们喜闻乐见,尊崇热爱。但他们又像大地上的野花那样不为外人知晓。当国家把他们列为杰出的非遗传承人后,人们对其仍然知之有限。”李延声作为一位“当代名家以画笔来为这些一直默默无闻的传承人树碑立传,使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画家对中华文化的钟爱,对大地与人民的挚爱;在给我们美和文化的感染的同时,也给我们思想的启迪。”

  “只有深入生活,才可能有所创新。”李延声先生坦言:“我从艺50多年,一直苦苦求索于中国人物画的传神。我已年近七十,到了艺术上‘随心所欲’的最佳时期,然亦不敢有所懈怠,力求多创作精品。”

  “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兰叶游丝描不足,绵长悠远踵增华。”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得知此书后,欣然题写书名并赋诗。而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和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则作序为贺。

  对于《神工——李延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一书而言,李延声先生的文字与他的毛笔速写一起,传神写照融于简淡之中,不经意间成为艺术家与传承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分地反映了传承人的心灵世界和艺术天地,真正实现了他一直坚持“笔墨当为时代立传”的艺术主张。

 

《神工》冯骥才序:

  史来第一本以绘像方式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打样,放在我书案上。画集取名《神工》。单凭这神工二字,就洋溢着画家李延声对这些身居山川大地上的乡野天才的由衷赞美,因而也使我深深感动。

  画像,最初只有两种。一是描绘人们心中的神灵,一是图赞王宫贵胄,英烈先祖,所谓“画像以颂焉”(《后汉书ㆍ蔡邕传》)。一般人是享受不到被画像的“待遇”的。后来,画像由神坛和圣殿走向民间,缘于世俗社会的蓬勃与人文精神的崭露。这在西方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东方则是唐宋两代。由是而今,千年过去,众生早已成为画像的主角,可是民间艺人却依然鲜见于画上,这是对民间文化及传承人的无知,还是一种残存又顽固的历史的歧视?

  民间文化做为一个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具本源性、地域的多样性和原发的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直到人类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才被认识到。当人们把自己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看做珍贵的历史财富时,遗产观便由之诞生。由于民间文化以人为载体,至善至美地表现在人的语言、声音、肢体动作和技能上,故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将非遗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依靠的正是传承人。所以说,非遗的传承人是活着的遗产、历史与活化石。

  这些活跃在田野山川之间杰出的民间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说书人、雕工塑手,都是智慧超群,才艺在身,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他们为人们喜闻乐见,尊崇热爱,老百姓的生活文化主要由他们来体现与承担。然而他们又像大地上的野花那样不为外人知晓。当国家依靠专家把他们列为杰出的非遗传承人后,人们对其仍然知之有限,甚至看做“吃手艺饭”的工匠,那么谁将他们引入高堂?

  今年两会期间,当我看到延声拿来的一百零八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画像小样,令我惊讶和惊喜,心头一亮,心想,终于有人——而且是一位当代名家以画笔来为这些一直默默无闻的传承人“树碑立传”了。

  延声是我尊重的画家。他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的绘画世界里做过精深的研习,有老到的传统笔墨的功力,兼具高超而传神的速写与素描的艺术本领,这便使他成就了自成一格的清新爽健、充满生活情感与抒写意味的画风。尤其今天,看了他画了如此众多传承人的画像,更加重我对他的敬意。

  他笔下的这些传承人有的我久闻其名,有的已结为朋友。然而他们分居各地,甚至远在僻壤荒村,延声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才能访到他们,并把他们如此栩栩如生、个性地描绘下来?

  在当下这个充满物欲的时代里,有多少艺术家还会心怀如此真诚又执着的艺术精神?

  在这一幅幅神采奕奕的画像中,使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画家对中华文化的钟爱,对大地与人民的挚爱;它在给我们美和文化的感染的同时,也给我们思想的启迪。

  我还想说,这是有史以来画家笔下第一本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册。所以在本文的题目中,我所用的不是“画像”,而是“立像”。立者,树碑立传也。

  谢谢延声先生。是为序。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主席)


 
李延声相关评论 年表
 

© 2000-2015 延声艺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