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历
年  表
画家相册
画坛轶事
相关评论
媒体介绍
画家动态
专题展览
相关评论
《魂系山河》赞赏
沈 鹏
  时代孕育豪情,艺术呼唤崇高。从标志着近代史发端的鸦片战争一段历史中,钩沉,发掘,提炼,凝聚,塑造出鲜活的群体形象,李延声同志的《魂系山河》,经过长期酝酿,历时两年,终于在香港归期迫近的日子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这是一套高2.8米、宽60多米的重大题材的中国画历史长卷。题材本身要求艺术上采取再现的调式,但是再现不是也不可能是铺叙罗列。我们毋宁把《魂系山河》看作史诗性的作品。它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追思历史,寓深广的历史感于强烈的爱国主义之中;它突现史实的片段,用俯视角度作大跨度的扫描,又用近镜头逼近特写。由六大部分组成的这套《魂系山河》,一开始就显示了洋枪洋炮袭击,清廷签订卖国条约以及林则徐大义凛然的奏折这样三个独立的旋律,接着抗争转为主旋律步步强化,以盛大场面表现抗英将士殉国的悲壮,虎门销毁鸦片的同仇敌忾,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澎湃怒潮,这中间又突出了首先慷慨陈词并力行严刑峻法的黄爵滋、林则徐等八位改革开放的先驱者的形象,画面推波逐浪,跌宕起伏,然而作者并没有"廉价"地敷衍一个"乐观"的结尾。"圆明园沉思"为这套组画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1861年雨果愤怒斥责的强盗行径至今还在警策后人,成为全世界历史的教训。

  这套历史画对作者的认识水平、概括能力、艺术技巧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每个观者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设想,而作者却要调动他的全部积累,从全部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属于他本人的独特语言。这套历史画,首先是历史的人物画,而人物肖像的刻画又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李延声同志的可贵,在于他知难而进,将形象的探索与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历史人物的肖像置于当今时代的认识之中。李延声早在1985年举办的《正气篇人物画展》,从屈原、荆轲开始直至现当代,画了近百个历史人物,弘扬民族正气,歌颂民族脊梁,在他的创作中有一条鲜明的锦线。再追溯李延声的经历,他原名延生,已表明了他的生地,时在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不错,他曾是令人羡慕的红色种子,然而"文革"的浪潮席卷之下,立即成了最底层的黑后代,紧接着在山西过了八年煤矿生活,他画了系列矿工劳动者。以上,已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调。近作《魂系山河》可以看作他全部生涯、全部艺术的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与结晶。画家的良知从生活与历史的底蕴找到了深刻的形象性语言。

  《魂系山河》幅面大,作者对外部形式的这种选择,取决于主题内在张力的发挥需要达到何等程度。画上林则徐等八位先驱者比真人更高大,既适应远距离观看,又具有雕塑般的厚重感。作者考虑到这一大幅作品与一般小品在格调上、手法上有着质的区别,特别强调凝重、浑厚的悲壮之气、阳刚之美。除了文字与印章略敷色彩以外,全部发挥中国画特有的墨的效应,尤其是浓墨在对比中的运用强化了作品激越、高亢的调子撼人心魄。在作者"知难而进"的创作过程中,自然也遇到如何庞大而不空泛,充实而不迫塞,丰富而不繁琐,以至绘画性与装饰性的结合,重大事件与细节描绘的穿插,还有虚实、轻重、动静、雄秀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物画遇到的问题在《魂系山河》里都要遇到,都要求作者以大匠运斤的魄力与功力尽广大与精微之能事。早是作品第二部分国殇累累中站立着的一匹"节马"(鸦片战争里殉国的节烈之马),便显示了作者的匠心,从暗淡中勃发生气与希望。面对《魂系山河》这一巨制,要细论其得失.尚非本篇短文所能胜任。在最初的构思确立的同时,怎样画与画什么是同步的,不可分割的。主题的深化全靠形象的深化。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巨制体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家的良知,超越了颓唐与玲珑,摒弃了猥琐与短见,直入时代漩涡的深处,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魂系山河》的潜在语言始终是:

  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魂系山河--庆香港回归祖国李延声画展将1997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上图为作品的局部。

  (原载199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1997年第7期《美术》沈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 2000-2015 延声艺术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