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历
年  表
画家相册
画坛轶事
相关评论
媒体介绍
画家动态
专题展览
画坛轶事 现在您的位置:>>艺术生涯
必 攻 不 守--黄胄先生的治学精神
  黄胄先生离开我们已八年了,今年又是黄胄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现对旧文略作修改和补充,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画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

一、以生命力去进攻

黄胄先生画案上有两方镇尺,分别刻着"必攻"和"不守"字样,这就是黄胄治学的座右铭。黄胄先生说:"学画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攻。"

听黄胄的大姐讲,黄胄小时候在农 村,曾被人称作"傻子"。做事有股子"傻 劲"。对画画更是喜爱,跑到外面画,经常忘了吃饭,直到天黑黑的才回家。"傻子"不正是"凝神"吗? "庄周世无有,谁知凝此神",苏轼这句话虽指的是战国哲学家庄子专心治学的典故,但黄胄对事业的追求与钻研精神也可以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来形容。十年浩劫中,黄胄身心备受摧残,因脊椎综合症住院就达两年零九个月。住院期间,他忍着手脚麻痹的痛苦,叫人在他腿上放块画板,坚持作画。在一幅《小鸡图》上,他写道"此1978年病中作……住院年余,能提笔作画,不致残疾,挥汗自喜也。"

我国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时赠送日本的国礼近1.5米长的《百驴图》,就是黄胄住院这段时间创作的。在同时创作的另一幅《百驴图》上,他写道:"住院两年,苦莫大于四肢萎痹,不能握笔写画矣!今勉强成此,虽粗劣却能稍加自慰亦破闷镇痛良方也!"以作画为"镇痛良方",这是何等之毅力,他以艺术为生命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 正如黄胄先生说的:"要攻,要冲","要集中自己的生命力去进攻"。几十年来,黄胄先生就是这样以生命力在艺术创作中去进攻,不知疲倦地笔耕、探索, 成为当今画坛上高产的艺术大师,他几乎每年都要画几千幅画,平均每个月要画两刀宣纸,但他又常以"废画三千"这一句话来否定自己,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由于长期刻苦地挥笔磨炼,他的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中指都磨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业精于勤","天才就是勤奋",黄胄先生艺术成功之路也正体现了这两句格言。 1962年春,在参观兵马俑、汉唐壁画、雕塑后,黄胄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品都赞叹不已,它们成为民族瑰宝,如今在专设的博物馆里陈列。可是创造这些民间工艺品的民间画匠、雕工,当年是决不会想到这些的,他们连名字都未曾留下,只是以自己的身心,虔诚地进行艺术创作。"正像鲁迅说过的,文艺家就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一心追求艺术上的奉献。黄胄自己也正是这样执着地追求完美的艺术。

二、扎根生活

黄胄常说,一个画家一旦离开了对生活的爱,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结束了。几十年来,黄胄以西北新疆一带为主要生活基地,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夏,黄胄病情略有好转就第五次去新疆,走遍天山南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帕米尔高原。一次,他为了画两位牧民,赶了二百多里路,气不及喘,又连续作画几个小时,实在站不住了,竟跪在地上继续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与当地牧民情感是那样的交融,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传神。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石鲁句)。黄胄笔下的生活是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这与他平时注意观察和研究生活分不开。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称赞黄胄笔下的狗是"天下第一"。说起这狗,还有段逸事呢。五十年代,黄胄参加解放军工作队进藏,在山区见到一只生着癞疮的狗,别人看见都撵它走,黄胄却从藏医那里觅得一秘方,用大蒜捣碎,抹在它的疮上,抹了几次,疮竟痊愈了,从此它把黄胄当主人,朝夕跟随。黄胄也仔细观察它的神情姿态。后来黄胄离藏时,这条狗竟跟着他乘坐的汽车跑了几百里路,舍不得离开。为了艺术创作,黄胄一向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一次我与他同乘一辆小车,途中一只大马蜂飞进车内,我正想赶它出去,黄胄连声说"不要动!"这时马蜂正好落在他袖口上,"这是难得的好机会呀!"他边说边仔细地观察起来,难怪他仅寥寥几笔便能把马蜂画得惟妙惟肖!他病重住院,躺在病床上还注意观察窗外树枝上的小鸟。正因为他处处留心,注意积累,他笔下的形象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黄胄说:"三十年来,我所以敢于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有了表现生活的强烈愿望才能进行创作,风格也只能在这样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而逐渐形成……现在我身有残疾,行走不便,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在生活中摔打磨练了。但是今后还要尽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创作。

三、突破一点

黄胄说: "'一门精'就可以把水平提上去。许多大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梅兰芳一生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几出戏。我画驴,也是搞一块实验田。这也像打仗准备尖刀班,像科研搞攻关。我就是以此攻笔墨关。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规律,集中精力从这点上突破。这好比纳鞋底,要有锥尖,才钻得深透。搞艺术就要有锥子尖的精神。毛主 席讲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也是这个道理。举一才能反三,一通方可百通。"黄胄先生画驴是很下功夫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他笔下的毛驴基本是写实的,略有写意的趣味,显得稚拙可爱,但笔划结构上有不足之处。十年动乱中,他被迫去喂驴,这种惩罚对他是不幸中的大幸,他得以更多地了解毛驴的习性和特点,对它们有了感情。他发现毛驴既有骏马的矫健精神,又有老黄牛忠厚耐劳的秉性。从此他画驴就进入寄情写意的新的境地。他曾在《驴图》上题道:"其形偃蹇,其质戆憨,不耍笑脸奴颜,哪能长舌呢喃,引吭啸傲人间,粗粝不厌,高栖不攀,坎坷其途,任重道远。""历经人间不平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正是他自己精神的寄托与写照,也是鼓励人们要有这种高尚的"毛驴"精神。七十年 代后期到八十年代,黄胄画毛驴笔墨与形神完美统一,概括、洗练,富有神韵,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黄胄说:"突破一点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全面占领,全面提高。"为了画鸡,他连续几年,每到春天就养几只小鸡观察写生。他还用心画大量的马、骆驼、鹰、犬、猫、鸭和麻雀等等,画得无不精到传神。他说:"要排几出戏,反复地练,才能达到艺术高峰。"

四、速写起家

学画中国画一般重要从临摹入手,黄胄走的却是从生活中画速写而逐步进入中国画创作的道路。黄胄早期到黄河泛滥区画了大量的速写,从仅存的几幅中,可看到他用线大胆、泼辣,有一种珂勒惠支版画的趣味,画得虽幼稚却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他后来形成大气磅礴、 热情奔放、刚劲多变及富有生机的艺术风格的端倪。黄胄回忆说: "我学画开始没有临摹的条件,这也有它的好处。我一开始就在生活里'闹',主要是画速写,一边观察一边画,边画边学,以后才学传统的东西。由于没有什么束缚,敢放开手画。"熟悉他的朋友说,黄胄画速写,数量不是以本计算,而是以麻袋计算。这话不假,速写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胄画速写不是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强调要认真地观察和研究对象,透彻地了解对象的形、神和结构特点,为创作作充分的准备。他曾说:"画几张站得住的画,比画一百张一般的速写强。" 黄胄先生认为,画速写还应与中国画的笔墨创新结合起来。"中国画画家应该多用毛笔画速写。画铅笔画的技巧用在毛笔画上又是一回事。我画木炭画也是用水墨的方法去画,但还是有距离。既画水墨画,画速写就应尽量用水墨毛笔,就像京剧练功,音乐家练琴,台下台上的手法应是一致的。用毛笔画速写,受对象感染而画,所以下笔比较肯定、准确。这笔不准吗?再画一笔,连画几笔都不准,最后总有比较准确的一笔,像打篮球一样,初投不进,再投,直到投进为止,这些连续的投篮动作也是很优美的。在速写中为了表现生活感受的这种连续的线条也是很优美的。"黄胄速写中这种奔放、流畅、遒劲的线条,也是画家豪放爽 朗的性格和真挚情感的流露。 生活是日新月异的,不断地实践,就不断地会有新发现。黄胄在一幅《雏鸡》画中题词说:"笔墨千变万化,决不可墨守一格。此系猛然自写生中得来。"这"猛然"二字正说明了画家在干万次的写生中,突然有所领悟,发现了新的方法。这个新方法,既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又能尽情抒发自己情感而在技法上有所创新,使形、意、法、趣融为一体,这就是悟到了艺术之真谛。黄胄就是经过这无数次的"猛然"有悟,创造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传统为我所用

黄胄虽然以速写起家,但他一有机会学民族绘画传统时,却是如饥似渴,孜孜不倦。黄胄早年跟赵望云先生学画时,一方面认真向赵先生学习传统笔墨技法规律,另一方面凡是看到的古画,他都认真研究。五十年代后期,黄胄结识了邓拓同志,邓拓对古典文学和绘画都很有修养,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多年来,黄胄尽力收藏古画,有很高的鉴赏水平。 他说: "我国民族艺术传统是很优秀、丰厚的。继承发扬之,要一辈子不懈地努力。"有一次,我随黄胄先生到老画家周怀民先生家,在那里看到一幅黄慎人物画精品。他一坐下就开始临摹起来。1984年他到江苏治病,又临摹了不少古画精品。炎黄艺术馆举办了《任伯年画展》,黄胄先生在闭馆之后,用好几个夜晚,临了一批任伯年的作品。几十年来,他遍寻公私藏画,每获机缘,便欣赏揣摩,流连忘返。唐宋画的严谨法度和生活情趣、元人画深邃的意境和笔墨趣味、明清诸家大写意画及鲜明的个性,都给黄胄以启迪,对他影响较大的有李唐、唐寅、石涛、八大山人、虚谷和任伯年等。黄胄学习传统,主张"为我所用,取精用宏"。在一幅《水牛》画上,画人物者毫无生气,所谓千人一面,不管是杨贵妃、王昭君、梁红玉、李清照,还是花木兰、卓文君、西施或穆桂英,都似由一个演员扮演,即使任伯年大师也不能有多少突破,形成一汪死水,现代仕女画应注意避免此病态。"黄胄在吸收传统中就是这样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984年底,他从山东归来,作大泼墨骆驼,笔墨更加豪放、洗练,显然是吸收了画像砖画法的宏大气度。"偶随儿戏洒墨汁,领略古法出新奇。"(黄山谷句)所以,黄胄的作品既有"骨法用笔"、"气韵生动"之传统,又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和思想情感。

黄胄说: "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画独特的优秀传统,也应很好地继承。"他对古代碑帖、印章以及各种书籍,收藏颇多。1984年黄胄以病残之躯登泰山,专门去欣赏那气势磅礴的历代碑刻。平时,他作画之余,坚持练字、吟诗、读书,在他卧室床头,摆满了唐诗等各种书籍,即使有时作画到深夜,他也要读一会儿书才人睡。黄胄担任艺术公司、陶瓷厂以及艺术部门的顾问,他对工艺品、陶瓷、壁画、传统民间工艺及各种出土文物,都颇有研究,从中汲取许多艺术营养。

六、信心与胸怀 近几年,黄胄先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举办个人画展,获得很高的声誉。中国画现在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画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油画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黄胄先生认为,虽然有各种原因,但关键是我们的宣传和鉴定工作没有跟上。他说: "中国画的 评价高低,应该以中国人说了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更应树立民族自信心,应该看到民族的未来,看到世界。他说:"一个时代的画风,不是短时期形成的。像接力赛一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也不是偶然产生的,也可以说他们是一个群体。"画家个人的艺术实践应该与民族艺术发展相联系,与时代的需求相联系。黄胄先生治学中的广阔胸怀和深远的眼光,促使他毅然为国家、为民族艺术事业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与几位老画家一起参 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第二,创办炎黄艺术馆。这正是他的民族自信心与治学精神的结晶。 黄胄先生常说:"艺术创作是要不断攻关的,对生活要攻关,对传统要攻关,对艺术修养也要攻关,真是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呀!"正像1984年黄胄先生登泰山时,山东一位老同志赠给他的话:"只顾登攀莫问高",这种必攻不守的治学精神,正是黄胄先生成功的奥秘。

七 晚年晨课

黄胄先生在六十岁之后,专门请人刻了一方印 "黄胄晨课"。20世纪90年代初,炎黄艺术馆建成之后,清早六七点钟,有时我到黄老居室,就常见到他老人家已在居室前厅的画室中写画。黄老说:"一个画家老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衰退了;一种是越老艺术越精,炉火纯青。齐白石衰年变法,艺术上才成熟。黄宾虹也是晚年达到艺术高峰。所以一个艺术家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关键是要学习,在学习中有所领悟,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历史上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少数。我现在腿脚不灵,眼也花了,就更不能懒了。 黄老在临摹的古画上曾题字:"凝心虔躬苦学之"。在新外大街四号院的家中挂着这样一幅字,"学海无涯苦作舟,此虽老话,仍可悬之案右为铭,闻慧嘱,黄胄。"这是黄老专为闻慧老师所题,其实也是自嘱。黄老的晨课,主要是临画、写字、读书、点睛。我见到他晨课中临画最多。在炎黄艺术馆,来往人多,展览也多,黄老见到好画就借来,清早抓紧临摹。有一幅画,黄老的题记是,"炎黄艺术馆癸酉春季近百家名家作品三百九十八件,有陈师曾小品八开,信手临底。"黄老此类题记不少,有时未落款就盖"黄胄晨课"印。黄老将临摹与读画相结合,反复比较,有了心得就记在画上。有一幅题记写道:"前人之法不可不知,不可不用,不可不通,但不可生搬硬套。" 黄老喜爱写字临帖。有一幅题记是:"见八大山人临兰亭数帧,无一幅为兰亭笔意,完全为八大风格,或亦是临帖学古之一法也。"很明显是学为我用。黄老读书比较杂,有画论,也有小说。画"驴"点睛,有时黄老画一批驴,画到深夜,铺满画室一地,全是基本上完成了的作品。待清早起身后再给驴子点睛,犹如画龙点睛,马上活了,活灵活现了。黄老也在晨课中开始辛勤耕耘的新的一天。1997年黄老病重住院,也要在病床上支一块画板坚持练 字作画,直到最后。

1995年黄老赴法国办画展归来,曾满怀信心地表示要在艺术上再上一个台阶。晚年晨课正是他为再上一个台阶打造基础的。可是由于病魔缠身,黄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黄老对艺术的真诚,巨匠童心,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着非凡的进取心,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而且他 "必攻不守"的治学精神也成为激励我们后学的精神财富。

摘自画界2005年十一月第二期42-45页
·黄胄速写-李延声画
 

© 2000-2015 延声艺术 版权所有